境外势力如何渗透普通务工者?

在2023年国家公布的典型间谍案例中,菲律宾籍务工人员的涉案情节尤其令人警醒。大卫等三人利用节假日返乡期间,被代号'响尾蛇'的间谍头目以旅游向导兼职为饵,逐步发展为情报网络成员。
海归博士缘何沦为情报工具?

值得注意的是,某重点高校归国博士的堕落轨迹更值得深思。在境外'学术交流'的糖衣炮弹下,郝某不仅泄露14项军工机密,更将导师团队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数据打包出售,直接导致某型号航天器延期发射。
荒唐动机背后的国家安全漏洞

最令人震惊的当属某涉密单位员工卫某的作案动机。因绩效考核被扣奖金,竟通过偷配领导办公室钥匙的方式,连续37次盗取战略物资储备数据。国安人员在其随身挎包中查获的微型存储器,存有足以影响区域经济安全的敏感信息。
新型渗透手段浮出水面
从已披露案例可见,境外情报机构正采取'精准画像+情感投资'的新型策反模式。例如在留学生群体中,以'校友会创业扶持'为名发展下线;在工业园区则伪装成外贸采购商,通过商业合作获取地理信息数据。
全民防线该如何构筑?
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新修订的《反间谍法实施细则》特别强调,普通公民发现疑似涉外情报活动时,可通过政务服务平台'国家安全举报'模块进行线索上报。某快递员就因及时报告可疑测绘设备,成功阻断了一起军事设施情报外泄事件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5个间谍落网!普通人如何成了境外情报网棋子?2023年典型案例警示录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